网站首页 成功案例 辩词赏析 刑辩学苑 刑事法律 新闻中心 省外名律 联系我们
 
  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关于淮南女大学生称扶老太“被讹”事件的舆情分析
页面功能 [双击滚屏] 【字体大小:  】 【字体颜色 】 【打印】【关闭
 

一、事件进程

 

9月8日,一名自称淮南师范学院大三学生的网友“@袁大宸”发微博称,她骑自行车见一老太摔倒,好心帮其拨打120,结果被老人亲属赖上,希望有目击者为她证实清白

9月9日下午,澎湃新闻从淮南市公安局龙泉派出所采访得知,老人是否“碰瓷”目前仍难定性。民警调取了当时附近的监控录像;监控上显示,当时她和老太虽然出现在视频监控中,但两人并未同时出现在视频中,亦称监控死角,需要有目击证人作证。淮南师范学院官微@淮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发布公告称,学校领导、学校有关部门和公安局高度重视,相关事宜正在处理中。

9月10日,小袁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两名目击者曾联系到她,但其中一人最终拒绝出面作证,另一人已配合警方调查此事,并通过个人微博首度向社会公开她所看到的一幕并公布了现场照片。

9月10日18时50分左右,淮南师范学院团委官方微博发布事件通报,通报称,学校高度重视,安排相关部门了解情况,淮南师范学院团委书记单杰表示,学校将根据事实情况和学校的规定妥善处理此事。而淮南警方仍未公布此事调查进展。

9月13日,目前已有3名目击证人愿意实名为桂老太太出来作证,3人称女大学生确实撞了老太太。淮南警方称调查已有初步结果,并即将公布。

9月21日,淮南市交警田家庵二大队分别向该起事故的双方当事人下达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袁某负主要责任,老太太桂某某负次要责任。通报显示,经多方调查取证,认定事件属于交通事故,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互有接触。据媒体消息,老人右腿骨折至今尚未手术。

9月23日中午,通报两天后,当事女大学生袁大宸更新微博首度发声,连发六问质疑警方“多方取证”:“我做错了吗?”并对于警方认定的调查结果,已经申请了复核。

 

二、舆情分析

 

(一)舆情信息分布情况

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发生后,再次展现了自媒体强大的传播信息的功能,在各个某体平台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微博、新闻和微信成为此次事件舆情传播主体,平媒虽然占比小,但作为公信力较高的传统媒体,对事故的进展报道,网络谣言辟谣的报道,对舆情发展走势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事件的传播路径来看,微博平台成为事件重要的传播源,9月8日,一名自称淮南师范学院大三学生的网友“@袁大宸”发微博称,她骑自行车见一老太摔倒,好心帮其拨打120,结果被老人亲属赖上,希望有目击者为她证实清白,成为此事件最早的曝光源。这则微博成为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传播点。从舆情走势看,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整体舆情形势持续高位运行,传播量大,舆情关注度高,引发全国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二)媒体报道内容分析

媒体前期报道主要集中于对事件发生原因的探究,以及表达对双方当事人的倾向性态度,几乎都支持淮南女大学生的“助人为乐”行为,批评老太太“不道德”。随着细节的不断披露,事件出现戏剧性反转,舆论各方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追问也呈现爆发之势,对双方当事人的态度也发生逆转,舆情焦点开始转向对事件的反思上来。

例如北京青年网发文“面对老人摔倒让想象慢点走”,文章认为:怀疑和想象都十分可贵,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问是非,道德事件,更是如此。一旦根据错误事实作出错误判断,就可能带来道德误伤。

东南网针对事件发生原因发文“坏老太还是坏女孩?真相并不是这么简单。”对“扶老被讹”事件发出质疑,同时也发出很多反思性的文章:“‘扶老被讹’事件,警方调查为何难服众”、“老人问题需要关注而不是炒作”、“离不开摄像头的社会是可怕的”、“不妨以善意揣度‘撞人者说谎’”等。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24日 05 版)发文“别让‘扶人被讹’成定见”,期望媒体和公众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来对待此次事件。

 

(三)网民观点分析

在淮南女大学生“扶老太被讹”事件发生后,都对女大学生的“助人为乐”行为大力支持,认为其是对的,指责老人“没良心”,有网友认为:如果此案不能公正处理,还学生清白,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人的良心,将会彻底被丑恶埋葬。网友18a00d5f-0fe8-4da6-b88c-[江苏省南京市网友]评论:“谁还敢随便扶老人”。网友时光--穿梭机[新浪微博网友]:“坏人都变老了,人心不古啊”。

随着事件的不断挖掘,事件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有三名证人愿实名为老人作证,从而出现了绝大数网民从支持女学生到对女学生的怀疑甚至大肆批评的状况。网民行云流水000[外星网友]:“这个社会怎么了,谁也不能让人相信谁。双方当事人真的就不能真诚一点吗?排除其他人,一老一小怎么能说不清呢?老者要自尊,小的要自醒,要有担当。”手机用户[北京市网友]:“不是你撞的你为撒打120,肯定有问题。”

面对事件的不断发酵,也有一些网友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女大学生“被讹”事件。有网友认为:中国社会上还是好人多,中国社会没有完蛋也不会完蛋。社会的乱相是被一些狂徒乱舞给搅得,天塌不下来。凤凰网友[山东省潍坊市网友]:“不管真相如何!袁能去扶就是正能量!让我们的社会少出现一些扶不起的事情吧!!!”

三、回应对比

四、舆情点评

    安徽淮南一大三女生网曝“扶摔倒老人被‘碰瓷’”,并转发微博寻找目击证人。网易转载之后,立马引起网民纷纷吐槽:“以后坚决不扶”、“扶之前得录个视频”、“以后留个心眼,直接打120就好了”、“老人也变坏了”……

  “老人摔倒扶不扶”这样的新闻,一而再、再而三被推上“公共话题热榜”,笔者的情绪是五味杂陈。回想父辈成长的时代,“马路上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看到老人横穿马路,立马上前挽手而过”,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镜头。眼见老人摔倒,当然上去搀扶,这本该是下意识的行为。可现如今,却有人面对“扶”字纠结,表现出道德焦虑。一个价值观简单立判的行为选项,演变成全民的道德诘问,不由让人生发“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在“扶与讹”的事实尚没有结论之前,我们应该总结一下媒体报道本身的得与失。笔者以为,面对“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个话题,媒体是不是该首先检讨一下?

  现在是资讯发达时代主流媒体、商业媒体加上各种自媒体,新闻信息以“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以复加”的精神占据了各种传播渠道。特别是那些“社会围观度”较高的新闻,更是占据了“媒体头条”的位置,被不遗余力地推送,引发更多人围观和转发,“病毒式”扩散。互联网传播的交互特性,也让这些新闻在网络舆论场中咀嚼、发酵,种种跟帖评论都连通着社会情绪,贴上了个人标签。

  回到“安徽大三女生在微博上寻找目击证人”事情本身。微博发表时,其各大主流媒体,得到了各网络大号的转发。转发过程中,没有人细细推敲其细节,没有人验证其真伪,都是站在“道德高度”加以挞伐。一些都市化媒体,在发现这个信息后,也如获至宝,立即将微博话题“洗白”成新闻加以发布。

  在这里,微博发布者、网络大号、都市报,都不自觉地卷入了事件的传播,放大了事件的轰动效应。正是在这众语喧哗的网络语境下,“老人倒地不扶”或“扶后反被讹诈”的新闻被反复炒作,个体议题被无限放大,“小概率事件”变成“大面积发生”。让人感到社会的冷漠和无情正在消蚀着热心和正义。助人者,引火烧身;受助者,恩将仇报。这个并不是我们社会最真实的面目,却在慢慢地透过网络放大并呈现在我们面前。“扶老人反被赖”的报道,让我们在潜意识里放大了做好人好事的成本,媒体的某些“新闻专业主义”信条,极容易伤害到新闻的职业伦理。

  针对这种有碍新闻伦理的传播,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曾直言:“媒体过多地渲染和报道此事,久而久之,纯然的良知将被蒙蔽,道德原则将主要受制于功利的考量。人们将不再相信道德法则,最终是道德感的丧失、道德法则的瓦解和人际关系的冷漠。”互联网上对此类新闻的大量跟帖,已经凸显了道德的窘境。

  其实,稍有社会常识的人都知道,仅从数量而言,那些助人为乐的凡人善举,远比“扶老人被讹”要多得多。只是人们在做这些事时,认为再平常不过,没有必要大肆渲染,媒体也就没有机会曝光传播。这恰恰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居多,人心并不冷漠。另一方面,如今的司法环境正趋于公平公正,面对“扶人被讹”案件,法律自然不会缺位。在法律做出“讹没讹”判定之前,我们没必要站在一个假想的立场,对事情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更不要因为“扶老人被讹”这种小概率事件的反复暴光,而让社会人人自危,让“善的本能”却步。

  每有患急,先人后己。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也一直受到弘扬和传承。老人摔倒,伸手去扶,这不仅仅关乎一个公民的道德,更关乎一个公民的社会担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爱的不断接力传递,我们这个民族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断。

  我们这个社会在前进,在重构,在塑型。需要树立真善美的典型,播种更多向善向上的正能量。只有我们报道更多的好人好事,善的信息才会传递,善的种子才会发芽,整个社会风气才会更好。



合肥总所地址:合肥市庐阳区阜阳路191号政通大厦A区6、7、8楼,电话:0551-67890002
蚌埠分所地址:蚌埠市蚌山区天洋新世纪大厦17楼,电话:0552-2040002
上海分所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崂山路526号江苏大厦10楼B3-B4室,电话:13661832468 

皖ICP备13008647号

皖ICP备13008647号